【学史明志育新人】郝德永: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应抓好“知、情、意、行”

发布者:王艳彪发布时间:2021-07-09浏览次数:1200

青年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环节在高校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呈现递进纵深发展的状态,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将“四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学习教育旨归。“四史”学习教育,关键是做到知行合一。

“知”即认知,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逻辑前提。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讲好“四史”,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主线,要讲清楚“四史”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增强学生对“四史”的整体认知、系统认知、科学认知;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将“四史”知识的学习与鲜活的历史案例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以身边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典范现身说法;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重温、再现和还原关键历史事件,让历史知识立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情”即情感,情感是人们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情感以认知为源泉,认知以情感为导向。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过程,既是传授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大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既要有历史的宏观大视角,又要有贴近生活世界的小切口。要把“四史”的学习教育与校史、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史有机结合起来,见微知著,做好“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四史”与其自身从事志业的紧密关联,结合学科专业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其更加深刻体悟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以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其更加深刻体悟到实行改革开放必要性及其伟大成就,从而使大学生形成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烈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意”即意志、信念。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意志、信念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决定着事业的成败。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大学生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接受“四史”教育后,就会形成对“四史”的科学认知,从而确立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情感认同,就会更加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养成独立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良好意志品质,形成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形成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行”即自觉践行,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最终旨归。“行”是对“四史”认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四史”学习成效的根本标准。在大学生对“四史”知、情、意兼备的基础上,“行”则是水到渠成。在具体实践中,应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把对“四史”的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惯常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融入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之中。即通过“四史”学习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自身在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中的历史意识、学理意识、方法意识,自觉运用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视角、历史的思维去习得、审视和考量专业知识和学术问题,处理好学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坚定与党同心同向的政治信念,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努力做“四史”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研究者和践行者,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功立业新时代,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作者:沈阳师范大学校长 郝德永)


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668753007222953962&item_id=3668753007222953962&reedit_timestamp=162494965900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ref_read_id=G4QVYAYU-FIOH-9FK5-BUMH-UOAAEJIQU9GO&pid=31330669161923521&ptype=100&reco_id=6560257769162361683_1625029971&study_comment_disable=1&study_video_continue=undefined